現在有正式的收費方案了,和之前透過 Amazon Q Developer Pro (Amazon Q Profile)使用 Kiro 的額度比起來,看起來有些縮水。 今天撥了點時間透過 Kiro 針對一個行程安排的機制做了調整,從零到整合進 main 分支,以規格互動(spec)為起始點,總計花費了 80 個 vibe 互動和 38 個 spec 互動。 這個嘗試包含了 13 次變動內容提交(commit),總計有 9 個檔案有變動,包含 2,199 個新增項目和 2 個刪除項目。其中沒有用到代理鉤子(agentic hooks),過程中有允許比較大範圍的指令執行,感覺 vibe 互動使用的次數上升的幅度貌似有稍微緩慢了些。 另外現在透過 Q Dev Pro 登入,可能還是基於 Q Dev Pro 那裡的計算,可以繼續使用,但要隨時做好迎接被斬斷的準備(供方要降本)。而使用相關的統計和儀表板不會顯示,相信是因為 Q Profile 那裡如果有做些合適的配置,就能在 AWS Console 看見相關的操作統計。 粗略地說,一個 vibe 請求相當於一個對話,即囊括一個提示和一個回應的一次對話。而一個 spec 請求相當於完成 tasks.md 裡的一個任務。事實上,計算方式在查看頁面後,是更加細緻的¹。 不過回到我透過 Kiro 嘗試的 AI 協作開發,如果沒有福利額度,Kiro 現在預設的免費額度對我這個嘗試是不夠用的。以長時間、高頻地和 AI 互動編碼來看,性價比這件事,除了各廠商提供的價目表之外,工作流效率、模型表現和脈絡上下文、自動化與集成功能等因素可能也都需要納入考量
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 版權所有 © 建議瀏覽器 Chrome / Edge
在104人才社群,連結職場人脈,拓展你的機會圈。